【康養(yǎng)勝地 人文興義】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布依族勒尤和勒浪(十七)
布依族勒尤和勒浪
勒尤和勒浪,是布依族雙簧氣鳴樂器。它們形似嗩吶、無碗、上置蟲哨吹奏,音色明亮而甜美。可用于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愛。流行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望謨、冊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等地。
勒尤
勒尤,是布依語音譯,布依語“勒”作名詞為嗩吶,作動詞是追和選擇之意。布依語“尤”是指情人。因而“勒尤”可直譯為“選擇(或?qū)ふ?情人的小嗩吶”。民間也稱其為小嗩吶。由管身、簧哨、侵子和共鳴筒等部分組成,全長50厘米左右。管身木制,民間多采用泡桐木、花椒木或橄欖木制作,上細下粗、兩端通透,呈錐形管狀體,管長35 厘米左右,管身正面開有五或六個圓形按音孔,以五孔者較為常見。在管身上口插有一截用細竹管制成的侵子;缮诓捎孟x哨,經(jīng)過特殊處理后套于侵子上端。管身下端套有共鳴筒,筒體用一截竹管制成,筒長15厘米左右,其筒的上口內(nèi)徑應(yīng)稍小于管尾外徑。蟲哨是用槐樹、黃果樹或橄欖樹上的一種昆蟲繭制成,剪去兩頭、取出蟲蛹,經(jīng)桐油浸泡,待收縮后取出晾干,稍加修剪即可使用。它與蠶繭質(zhì)量不相上下,有著經(jīng)久耐用、不易破裂變形和發(fā)音柔和等優(yōu)點。有些地方制作勒尤時,還在管身上端套以一截廢子彈殼做的銅箍,既防止管身開裂,外表又美觀大方。
勒浪
勒浪,是布依語音譯,布依語“勒”是指嗩吶,“浪”是坐之意,可直譯為“與情人同坐的小嗩吶”。民間又稱竹嗩吶。在冊亨縣,人們還解釋為漢語“飄游浪蕩”的“浪”,從勒浪吹奏的內(nèi)容和曲調(diào)看來,譯作“飄游浪蕩的小嗩吶”更為貼切。勒浪是勒尤的一種變體,由簧哨、侵子和管身等部分組成,不設(shè)共鳴筒(圖右),全長45厘米左右。管身不用木制,而使用一截竹管制成,管長40厘米左右,管身正面開有五或六孔,以五孔者居多;缮诤颓肿优c勒尤的完全相同,也有的在管首部位套以金屬箍。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扶管,左手食指、無名指按下兩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口含簧哨,用循環(huán)換氣法吹奏,通過平吹和超吹,音域a―a2,有兩個八度。發(fā)音清脆(尤其勒浪)而甜美,比嗩吶柔和,類似西洋樂器雙簧管的音色,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演奏技巧比較豐富,使吹奏的曲調(diào)圓潤流暢、優(yōu)美動聽,富有表現(xiàn)力。主要用于單獨演奏勒尤(或勒浪)調(diào)――布依族一種體裁獨特的情歌。
布依族勒尤傳承 毛天松 攝
勒尤和勒浪,在布依族世代相傳,與青年們的戀愛、婚姻有著密切聯(lián)系,是青年小伙子用來向自己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情的樂器,也常常作為定婚的信物贈給女方。勒尤和勒浪常于夜間在野外吹奏,可以吹出各種情話,以樂曲代替語言。勒尤(或勒浪)調(diào)委婉如歌、悠揚動聽,除首尾稍有規(guī)律外,主要旋律常不受任何拘束地即興發(fā)揮,同一曲調(diào),每次吹奏都會有很大變化。經(jīng)過長期的流傳,每首樂曲都有具體的內(nèi)容和一定的含意。有一首勒浪調(diào)的意思是說:溪邊泉水出巖腳,哥哥時常想著唱,金瓶打來哥不愛,單等情妹送給哥,銀壺打來哥不愛,情妹手捧甜心窩,一心等妹來捧水,哪知情妹哄哥哥。多么甜潤的樂曲,多么美好的含義,青年們聽了怎會不沉浸在幸福的愛情生活之中。據(jù)說,這種勒尤(或勒浪)調(diào),有幾十曲之多。后來,隨著簡練而有寓意的歌詞逐漸產(chǎn)生,就發(fā)展成為獨具風采的布依情歌,演唱時頗富特色,由于歌詞簡練,有些無詞的音調(diào),還用模仿勒尤或勒浪的音響來表現(xiàn),很為別致。
關(guān)于布依族勒尤傳承,布依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候,洪水滔天,淹沒了世上所有的人畜。只剩下一對兄妹,兄叫木育,妹叫木燕,他們是被父母裝在葫蘆里才幸免一死的。洪水退去后,兄妹二人相依為命,常因思念逝去的父母和鄉(xiāng)親而心情抑郁。有一天,木育無聊中在火塘邊用火,筷子通穿了一根桐子木,正巧這時又由墻縫中傳來動聽的蟬鳴聲,他受到啟發(fā),便在桐木桿上開了幾個孔,想吹出蟬鳴來解除苦悶,可怎么吹都不像。他打開墻壁,蟬已離去,只留下一只蟬殼,于是木育便把蟬殼裝在桐木上吹起來,居然發(fā)出蟬的優(yōu)美歌聲,他盡情地抒發(fā)思念之情。從此,布依族有了古老的民間樂器——勒尤。木育和木燕(有的史料稱瓦萊和瓦媛),是布依族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是傳說中布依人的祖先。可見勒尤創(chuàng)制年代的久遠。
黔西南的貞豐、望謨、冊亨和黔南的羅甸等地,在北盤江畔的布依族村寨,每當月明星稀的夜晚,就會聽到由勒尤或勒浪吹出的悠揚而甜美的曲調(diào)。這娓娓動聽的樂聲,就像小溪的水,在山間潺潺流淌,那富有布依族鄉(xiāng)土氣息的音調(diào),像一首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把初到這里的游人帶入夢幻般的仙境,使人陶醉,令人贊美。流傳較廣的傳統(tǒng)樂曲有《我還沒有成家》《想你呀,想你!》《夜半三更喊妹醒》《妹妹啊,你不要哄我!》《吹起勒尤喊妹來》《勾妹調(diào)》和《漂游調(diào)》等。
興義市的布依族勒尤
布依族勒尤是流傳在興義的巴結(jié)、則戎、下五屯、頂效,安龍縣的馬鞍營和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簡嘎鄉(xiāng)、六馬鄉(xiāng)、良田鄉(xiāng)、沙子鄉(xiāng),并輻射到望謨、貞豐等周邊布依族聚居地的一種木制雙簧直吹樂器。“勒尤”系布依語譯音,意譯為“對情人發(fā)出信號的小喇叭”或“喚醒情人的小喇叭”。其發(fā)音清脆甜美,曲調(diào)圓潤流暢、優(yōu)美動聽。
勒尤演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于布依土戲產(chǎn)生后,據(jù)《布依族簡史》記載:“在清乾隆年間(公元 1739—1795)普安州判(今興義)的巴結(jié),開始編演布依戲。”勒尤被運用于布依戲樂曲中,它在布依戲中最能表達旦角、小生復雜的內(nèi)心情感和瀟灑浪漫的性格。后來,在不少布依族八音坐唱樂班中,也加入了勒尤這種樂器。勒尤為竹(木)制雙簧直吹器樂,結(jié)構(gòu)由共鳴筒、管身、箍子、芯子、蟲哨五個部分組成。開五或六孔,音域一個八度,五聲音階排列,羽調(diào)式。可用于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扶管,左手食指按第六孔,中指按第五孔,無名指按第四孔,右手食指按第三孔,中指按第二孔,無名指按第一孔,口含蟲哨,用循環(huán)換氣法吹奏,通過平吹和超吹,音域a—a1,有一個八度。“勒尤”用于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中,常被作為定情信物。在路途、田間、山野,由男性青年吹奏,或自娛自樂,或消愁解悶,或表達對情人的思念和追求,或用以呼喚情人,女性以木葉回應(yīng),被布依族稱為“情人的小喇叭”。后逐漸演變增加到布依族集會、節(jié)慶活動及布依民族文化活動中。其樂曲委婉抒情,柔美纏綿,最富有田園風味與民族情調(diào)。勒尤演奏的曲調(diào)可配上歌詞演唱,取名“勒尤調(diào)”。其曲調(diào)常以“思念調(diào)”、“喊妹調(diào)”、“浪哨調(diào)”冠名。勒尤的樂曲,除首尾稍有規(guī)律外,吹奏者往往只根據(jù)一個固定的核心樂句或動機自由發(fā)揮,同一曲調(diào),每次吹奏都會有很大變化。
勒尤分大、中、小三種型號。大號:管身長 40cm,音域一個八度、5 聲音階、羽調(diào)式,音色低沉、渾厚、飽滿,用于敘事性,適于中老年吹奏。中號:管身長 21cm,音色明亮、抒情、委婉動聽,富有田園風情。小號:管身長18cm,孔距根據(jù)管身不定。音色明亮、高亢,富有穿透力。
依族勒尤由前人傳與后人,上輩傳與下輩,父傳子,并傳男不傳女,傳內(nèi)不傳外。
榮獲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八音坐唱樂器勒尤制作傳承人——貴州興義:吳天平,圖為他制作牛角胡 張林森2015年3月23日攝于興義則戎
勒尤是盤江流域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民族樂器,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作為布依族專用于表達感情的工具,在表達民族情感的音樂中,極具個性。它制作工藝特別,音色獨特,優(yōu)美、明亮、纏綿,常與木葉相呼應(yīng)。吹奏者只根據(jù)一個固定的核心樂句或動機自由發(fā)揮。實際上可視為相對固定的即興曲。布依族沒有文字,對勒尤的制作、吹奏技法等均沒有文字記載,民間樂師都是采用口傳心授的教授方法,因此,這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僅在“布依八音”隊員中有少部分人使用。
貞豐縣的布依族勒尤
貞豐布依族民間樂器勒尤,又稱蟲哨,流傳于貞豐縣白層鎮(zhèn)、魯貢鎮(zhèn)北盤江沿岸的布依族村寨,是一種木制的雙簧直吹樂器。管身長約40厘米,管身上開有六個大小一致的發(fā)音孔,通?砂l(fā)出八個音。它主要用于獨奏,也有與嗩吶、簫等樂器合奏等形式。因它作伴奏而命名的歌種,稱為勒尤調(diào)。
勒尤原稱“勒悠”,古代(主要是元、明、清時期)布依族民間傳說是一個叫“勒甲”(布依語:寡崽)的后生哥不堪布蘇(土司)折磨,忍著饑寒逃亡開荒,在“三月三”思念被布蘇折磨死去的父母時,對著桐木樹上悠悠鳴叫的蟬傾訴:“想起想起哭一場啊/活路有做飯無嘗/三天不得半碗米嘛/性命吊起想爹娘”他在苦蟬“憂一知了,知了。”的安慰聲中得到啟迪,于是就用刮得又光又滑不忍心用來燒火取暖的一根空心桐木斗在嘴上,試著吹出蟬的“悠——”聲來,可怎么吹也不像。蟬為其所動,飛堵在空心桐木的一端,化成了哨嘴,勒甲就用火筷子在空心桐木上捅了幾個洞,又吹起來。這一吹,空心桐木竟然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抑揚頓挫的調(diào)調(diào),那么婉轉(zhuǎn),那么悠揚!從此以后,這支堵著蟬蟲的空心桐木成了勒甲最心愛的伴侶,也是他傾訴衷腸,消愁解悶最好的寄托。
由于這件樂器像嗩吶一樣的吹奏,且又用蟬兒做蟲哨,發(fā)出蟬蟲悠悠的歌聲,所以,大家就叫它“勒悠”。后來,它又逐漸成了布依后生們談情說愛的媒介,因而也叫“勒尤”或“勒友”、(勒尤:布依語,即邀朋友)。
勒尤音色明亮清脆,渾厚甜美。樂曲大多偏于低回、哀怨,風味獨特,有著相對固定的內(nèi)容,表達情感專一。布依男子常用它來表達與情人的相識、盤問、愛慕、惜別、思念、失戀、猜疑等內(nèi)心情感。勒尤吹奏主要采用自然喚氣法和循環(huán)喚氣法。運用指法技巧,可發(fā)出顫音、奇音、筒音、歷音和巴音等,加之蟲哨雙簧共振的音響,勒尤音色更為獨特,它一管多音,音域?qū)拸V,旋律平穩(wěn);曲調(diào)悠尤婉轉(zhuǎn),浪漫豪放。
勒尤的制作無任何測量工具,主要靠布依族長期的審美經(jīng)驗制作而成,勒尤的制作工藝、吹奏技藝是通過“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的。如魯貢暗老村黃如專家歷代譜系為:第一代:黃金平;第二代:黃吉選;第三代:黃如專;第四代:黃玉倫。
勒尤,是布依族人民在北盤江流域青山綠水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集體智慧獨創(chuàng)的民族民間代表性樂器,“但入布依村寨,即能聞勒尤聲” 傳達的是吹奏者的情感體驗,凝結(jié)著布依族人民在歷史變遷中對自然的親近,對壓迫的反抗,對勞動的創(chuàng)造、對生活的追求等情感元素和生存態(tài)度,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2008年6月7日,貴州省貞豐縣、興義市、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布依族勒尤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編號:Ⅱ-130。
來源:黔西南宣傳
頻道推薦
- 【康養(yǎng)勝地 人文興義】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質(zhì)文
- 興義公安交警精準查獲套牌車
- 興義公安交警“摩托車送考下鄉(xiāng)”活動又來啦
- 厚植生態(tài)優(yōu)勢 共享生態(tài)價值——興義市清水河鎮(zhèn)組織
- 興義市義龍新區(qū)建設(shè)“康養(yǎng)勝地、人文興義”推進產(chǎn)
- 興義公安交警全力護航農(nóng)民工返崗就業(yè)
- 馬嶺河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燈光璀璨美如畫 多
- 今日,千人徒步興義萬峰林
- 【康養(yǎng)勝地 人文興義】貴州的“青銅之冠”——東漢
- 興義消防聯(lián)動公安武警開展聯(lián)勤巡邏工作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