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峽谷大橋長成記
花江峽谷大橋長成記
建設中的花江峽谷大橋 通訊員 劉朝富 攝
花江峽谷大橋正一天天“長大”。
望著這座橫亙峽谷之上的鋼鐵巨龍,劉豪感慨萬千——
“我是看著貴州的橋一點一點長高的。”
他是貴州的“路橋三代”。
“小時候,寒暑假,我都在工地度過。”
“在祖輩、父輩那個年代,修橋技術(shù)比較落后,40米高的橋都很少見,現(xiàn)在上百米高的大橋隨處可見。”
在他的記憶中,爺爺、父親很少回家:“那時候,在貴州修一條路、一座橋,要四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時間。”
現(xiàn)在,劉豪是花江峽谷大橋的總工程師。在他的“手上”,一座大橋兩三年就能修好,幾十米高的“小橋”,幾個月就能拔地而起。
貴州橋梁不斷“長高”的背后,是橋型的逐漸豐富,更是貴州造橋工藝的日趨先進與成熟。
成功挑戰(zhàn)北盤江大橋565米的高度后,貴州路橋建設者在下游約180公里處,決定筑一座更高的橋。
“橋位和橋型絕不是為了破紀錄而選擇,更不是簡單地拍腦袋。”花江峽谷大橋設計負責人葉洪平說。
花江大峽谷縱貫80公里,有“地球裂縫”之稱。建設者從地形、地質(zhì)等多角度綜合分析后,決定向云端發(fā)起新的挑戰(zhàn)。
這是貴州橋梁建設者的膽識和智慧。
登上200多米高的花江峽谷大橋主塔,腳下的北盤江宛若一條碧綠絲帶。
山高谷深,在這建橋,首先要解決抗風難題。
為減輕大橋受風力等因素造成的搖擺,項目團隊從2022年起就開始尋找最優(yōu)的抗風結(jié)構(gòu)形式。
要抗風,首先得“捕風”。團隊與同濟大學合作,采用多普勒激光雷達測風,成本降低、精度提升,還能24小時自動采集傳輸。
積累了海量數(shù)據(jù),團隊以等比縮放方式建模,開展風洞實驗,主梁首次采用水平穩(wěn)定板抗風,同時可作為橋旅融合空中競速跑道。
考慮到山區(qū)峽谷風速變化快,有著很強的突發(fā)性,團隊還研發(fā)了山區(qū)峽谷超高索塔豎向移動工廠整體式爬模系統(tǒng)。
這項代表著新質(zhì)生產(chǎn)力的工藝,能實現(xiàn)一人控制所有爬架同步提升,讓花江峽谷大橋?qū)崿F(xiàn)了工業(yè)化、高精化、智能化建造。
把指針撥回主纜架設的時候,對建設者來說,那段時間注定是不眠的。凌晨2點,峽谷風力逐漸穩(wěn)定,他們要把握黃金時間,調(diào)整索股。
對于懸索橋而言,幾乎所有承重都依靠兩根主纜。
花江峽谷大橋的兩根主纜均由217根索股組成,一根索股43.4噸重,2378米長。在600多米高空逐一精準架設,難度可想而知。
精確定位第一根索股,就整整耗時一天,為的就是打好基礎,讓其余幾百根索股得到精確參考。
毫米級品控,讓建設者必須對同一位置變化情況持續(xù)觀測一周,直至相對高差穩(wěn)定在2毫米以內(nèi),才可陸續(xù)架設其他索股。
智慧和汗水換來亮眼成績。今年6月,花江峽谷大橋智慧纜索成功安裝,讓主纜有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自動進行“健康監(jiān)測”。
讓人點贊的是,這項監(jiān)測技術(shù)在大跨徑懸索橋上的運用還屬國際首創(chuàng)。
不畏難、敢挑戰(zhàn),花江峽谷大橋一天天“成長”——
2023年4月21日,花江峽谷大橋安龍岸6號主塔順利封頂;
2023年10月24日,六枝岸5號塔主墩混凝土澆筑完成,標志著大橋主塔全部封頂;
2024年7月30日,主纜架設全部完成;
2024年11月5日,鋼桁梁首件吊裝圓滿成功;
2024年12月5日,大橋鋼桁梁吊裝過半;
……
鎖定“2025年建成”目標,花江峽谷大橋還做著另一篇大文章——“橋旅融合”。
在大橋建設現(xiàn)場一塊大展板上,“橋旅融合”的藍圖展現(xiàn)眼前——建成“橋梁觀光+橋梁運動體驗+旅游服務”為一體的橋旅融合綜合體。
峽谷之上,大橋建設正酣;峽谷之中,小花江村的村民也在盤算著,如何才能接住這世界第一高橋帶來的潑天流量。
今年國慶假期,林國權(quán)的民宿開業(yè),因正對大橋,視野極好,生意紅火。
“我每天都要拍大橋的視頻,點贊很多。”他拿出手機打開視頻號,“你看,前幾天還有個外國的ip在我賬號下留言,但關注最多的還是咱老鄉(xiāng),尤其在外地生活工作的,等到大橋建成后,關注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來玩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現(xiàn)在的林國權(quán)儼然成了一名攝影和短視頻博主。他用照片和視頻,讓世界“橋”見貴州,宣傳了家鄉(xiāng),也為自家拉來了客人。
入夜,峽谷風起,越過江面,拂過林國權(quán)的臉頰,他抬頭望向大橋,眉飛眼笑。
來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記者 劉力維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