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yǎng)勝地 人文興義】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布依族摩經(jīng)(二十九)
布依族摩經(jīng)
布依《摩經(jīng)》是布依族“布摩”集體創(chuàng)作、改編和傳承,并配合進行演唱的一種帶有原始性的宗教文學,F(xiàn)布依族《摩經(jīng)》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是貞豐縣和關嶺縣大盤江村布依族古寨。
據(jù)傳,摩教是遠古時期的“抱老托”創(chuàng)立的。“抱老托”有十四個賢能弟子,七個男徒叫“七布代”,七個女弟子叫“七買摩”。十四個弟子在“抱老托”首創(chuàng)的《摩經(jīng)》基礎上進行發(fā)揮、補充、完善,形成十四個流,并在布依族各個地區(qū)傳教,因此,又有《摩經(jīng)》有“頭不合尾合,十四個‘抱兒托’”的說法。布依摩教大約產(chǎn)生于舊石器晚期,摩經(jīng)則與其同步,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摩經(jīng)一直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唐宋時期,部分布摩開始用漢字的音記錄摩經(jīng)。到了明代,隨著布依族地區(qū)漢文學校的推廣,經(jīng)文利用漢字近似音,加上部分利用漢字偏旁部首按漢字的“六書造字法”創(chuàng)制的方塊布依字,按發(fā)音記錄摩經(jīng)。
貞豐縣布依族《摩經(jīng)》包括《殯亡經(jīng)》和一般雜經(jīng)兩大系統(tǒng)。《殯亡經(jīng)》卷數(shù)各地不一,貞豐縣北盤江鎮(zhèn)岜浩村的《殯亡經(jīng)》卷數(shù)最多,計十五卷。它們是:《祭棺經(jīng)》、《入冥經(jīng)》、《出冥經(jīng)》、《歌經(jīng)》(共13節(jié))、《祭幡經(jīng)》、《掛幡經(jīng)》、《祭祀經(jīng)》、《長壽經(jīng)》、《下場經(jīng)》(共24節(jié)),《上棺旁經(jīng)》、《孝子祭經(jīng)》、《囑咐經(jīng)》、《贖谷魂經(jīng)》、《贖頭經(jīng)》。一般雜經(jīng)主要有《請龍歌》、《接龍經(jīng)》、《六月六祭祠》、《訪已經(jīng)》、《退仙經(jīng)》等,每一種驅(qū)邪祛病祈福的儀式都有相應經(jīng)文,可謂“卷帙浩繁”。關嶺大盤江村每當逢年過節(jié)或老人辭世,都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摩經(jīng)》分為《讀邦》(解災祈福經(jīng))和《殯亡》(超度亡靈經(jīng))兩大類!蹲x邦》包括《歸郎》、《掃寨》、《掃屋》、《解幫》等22卷。《讀邦》里詞句對仗押韻、內(nèi)容豐富、生動形象!稓浲觥钒ā睹肌、《叩引》、《榮且》、《恨思》等32卷,共55272字,涵蓋面廣,是布依族“摩教”經(jīng)文中的主要部分。用于超度亡魂的《殯王》,安葬死人的《謝墳》、超度在外死者靈魂的《項王》,祈求生兒生女的《歸郎》,驅(qū)鬼除邪的《掃寨掃屋》;祈福避災的《解幫》和祭奉土地公公的《謝土》等6部,每部分為若干小節(jié)。該村64歲的傳承人吳瑞賢手抄本漢字記音《摩經(jīng)》,共54卷,92561字。綿紙,線訂冊頁,行書,今藏于吳瑞賢處,保存完好。“摩教”儀式活動中“布摩”(摩師)唱誦《摩經(jīng)》時常用銅鼓、鑼、鼓、鐃鈸、大刀等作響器,或舞具。
《摩經(jīng)》的主要特征
貞豐《摩經(jīng)》有固定的祈禱詞,在很多儀式開始時都要念誦幾句固定的經(jīng)文:不請哪個遠來的,不請哪個外姓的, 不請哪個上方的, 也不請哪個下方的, 專請某某某(祈禱對象)。請你不是白請的,請你不是空請 ……?谑趥鞒校鄬Ψ(wěn)定:《摩經(jīng)》是“摩教”的經(jīng)文,基于嚴肅的宗教信仰,內(nèi)容不容更改。古語、古音、古意傳承數(shù)千年仍保持原始風貌。其中相傳為“抱老托”所創(chuàng)作的《叩引》,在各地區(qū)仍完好地以原作傳承。以文學方式記載,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涵蓋面廣:《摩經(jīng)》的文學體裁有神話史詩、傳說故事、詩詞歌謠等,上溯幾千年,縱橫天地人間,描述了社會、歷史、文化、經(jīng)濟、哲學、民俗等內(nèi)容。有較多的布依族古語言及古詞匯,詞語豐富。大部分詞句對仗整齊、押韻,采用了復沓、排比等多種文學手法。多為整齊的五言句式或七言句式韻文體,音韻鏗鏘,節(jié)奏感強,是布依族詩歌的典范。綜合的歷史再現(xiàn),《摩經(jīng)》以宗教祭祀為載體,以詩歌、散文、故事傳說、歌謠等多種文學式樣為表現(xiàn)形式,全面地記錄了布依族的歷史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了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語言和文化水平,涉及人類學、社會學、哲學、語言學、文學、美術(shù)、音樂、技藝等多種領域。
《摩經(jīng)》是現(xiàn)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布依族口頭文獻,對研究布依族的發(fā)展史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摩經(jīng)作為布依族詩歌的典范,它介于世俗文學和宗教文學、民間文學和史傳文學的文學類型之間,不僅對研究布依族文學,而且對研究整個少數(shù)民族文學和宗教藝術(shù),具有很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如著名的古史歌《安王與祖王》以及愛情敘事詩《范龍》。
摩經(jīng)采用口傳心授方式傳承:貞豐縣岜浩村羅大金掌握摩經(jīng)較全面,其傳承譜系為:周朝元(清道光七年-光緒十七年)---羅登文(生于咸豐五年)---羅順清(1890年--1984年)---羅大金(1932年生);關嶺北盤江流域一帶的《摩經(jīng)》大多傳自小盤江伍氏家族之手抄本,上起何時年代不詳,清代傳至伍石公,伍石公傳伍少先,伍少先無子傳婿崗烏鎮(zhèn)中心村行東組羅順才。羅順才招徒傳授,眾學徒中學得最精深的是關嶺縣新鋪鄉(xiāng)大盤江村吳瑞賢。代表性傳承人:吳瑞賢,男,布依族,初中文化,生于1943年,家住關嶺縣新鋪鄉(xiāng)大盤江村。1958年師從于羅順才學習摩經(jīng),從事“摩展及民族文化交流,其意義現(xiàn)今已無人知曉。目前布依族各地的摩師隊伍趨于老齡化,摩教儀式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而崇尚學習《摩經(jīng)》的青年人也越來越少,《摩經(jīng)》這一布依族口頭傳承文獻已面臨失傳,亟待搶救保護。
2007年5月,布依族摩經(jīng)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來源:黔西南宣傳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