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国产精品正在播放|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版|欧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齐齐|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成人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6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八面來風 > 歷史

興義府衙話滄桑

2012年03月02日 07:52:42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莫蒼知

興義府衙話滄桑

莫蒼知

    家人和朋友都說我戀舊情濃。我沒有否認。不知是先天就有,還是后天形成,我戀舊情結有點特別。用過的一件物件,讀過的一本書,甚至寫過字的一張紙,都舍不得丟掉。至于人情世故,相處長了產生的感情,總是割舍不了;受人滴水之恩,總想涌泉相報。兒時一句承諾,若干年后還在耿耿于懷,以至引出若干感情糾葛。

    某年仲秋,當我把辦公室的書籍文件家什打捆裝箱,準備搬出這座古老的建筑時,心里涌起無名的惆悵。是在追尋我棄醫(yī)從文從政的腳步,是懷念我在這里度過的日日夜夜和消逝的青春年華。我在這座古建筑里工作10多個春秋,那一幕幕,那一幢幅畫面,仿佛就在昨天,那流水的歲月似乎剛剛逝去。淡淡的惆悵,濃濃的眷戀,把我的思緒引向這座衙門那遙遠的昨日和今天。

    一

    這座有南方園林特色的建筑群,坐落在安龍老城中心大同路24號,原為中共安龍縣委、縣人民政府、縣人大、縣政協(xié)的機關大院。縣直部辦委局若干辦事機構公務員幾百號人,每天車水馬龍進進出出,一派繁忙景象。這是一座經歷過中國歷史上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歷史時期的衙門。衙門據有文字記載已有600多年歷史。衙門原為明安隆千戶所署,清南籠廳署、南籠府、興義府署,民國安龍縣署。

    《南籠府志》(清乾隆二十八年李其昌纂)載:南籠府署,……舊為安隆所署。康熙六年改為安籠廳署仍之,雍正五年改為府遂為府署。八年知府黃世文,十一年知府王元烈節(jié)次增修,規(guī)模軒敞,門二重堂三進,儀門外左土地廟,右監(jiān)獄。門內兩廊為文科辦事之廳,內堂左側之書齋別堂曲折回廊,位置有致。

    《興義府志》(咸豐二年張锳纂)營建志載:興義知府署在府城文廟街。……道光二十一年知府張锳增拓重建,規(guī)模宏闊,……內堂之額則,純皇帝御賜改興義府名詩也。堂后為內宅,有樓三楹,由堂而左折為花廳,……花廳之后為內宅,花為平臺,平臺左右列屋皆書屋。……由左廊而左行,為倉神廟為倉廒。……由內堂折而右行,有古皂莢樹1株,……過皂莢樹而右行,高屋數間則幕賓所居也。

    《南籠續(xù)志》(民國10年宋紹錫纂)載:縣公署即為興義府署,……惟年久失修屋漸破敗。民國10年知事洪寅于堂后望海樓舊此建樓三楹,顏曰:張(之洞)香濤讀書樓。

    《安龍縣志》(1988年版)載:中共安龍縣委、縣人民政府,……舊為明安隆守御千戶所署,清南籠廳(府)署、興義府署。解放后先后拆除舊式房屋,1956年新建磚木結構辦公樓二棟,七十年代新建三樓一底磚混辦公樓一棟。

    二

    史志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府署原為千戶所署。1390-2003年歷時621年。從明洪武二十三年至清順治八年(1651年)間261年,府署無文字記載。

    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歷朝廷播遷安隆,將安隆作為陪都,改安隆所為安龍府,范應昶任知府,歷時七年。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清將卓布泰攻取安龍府,改為安籠所。

    康熙六年(1667年)設南籠廳,至雍正四年(1726年)59年間,歷任16任廳判。

    乾隆五年(1727年)改設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府城南鄉(xiāng)布依族王囊仙(女)、韋朝元起義反抗官府壓迫,八月起義軍被清軍剿平。嘉慶皇帝賜名南籠府為興義府。乾隆五年至宣統(tǒng)三年(1727-1911)184年間,首任知府黃世文至末任知府方荃,歷任知府74任。

    宣統(tǒng)三年(1911),武昌起義推翻清延統(tǒng)治。府城哥老會公口“復漢公”發(fā)動起義,知府方薟、總兵祁以德遁逃。興義府反正擁護貴州軍政府,1912年,貴州軍政府委任聶樹楷為興義府知府。1913年廢興義府改設南籠縣,聶樹楷任縣知事。1922年11月,改南籠縣為安龍縣,1911年至1949年38年間,從聶樹楷到最后一任縣長田應銑,歷任縣長(知事)16任。

    1949年12月,國民黨第十九兵團副司令王伯勛(安龍人),49軍軍長王景淵、89軍軍長張濤,黔西南綏靖司令譚本良聯(lián)名通電起義。12月25日,安龍縣政府宣布起義,接受和平解放。1950年1月20日,中共興仁專署黨政代表團安龍辦事處進駐安龍。3月25日,安龍縣人民政府成立,首任縣長杜良儉。1949年至2003年54年間,歷任縣長14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革命委員會主任3任。

    三

    一座府衙門,半部官文化,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清代至今,先后有124任行政主官在府衙任職。僅清一代的16任廳判、74位知府。籍貫涉及全國22個省,從西北的甘肅,到東南的福建、廣東、廣西,鄰近西南諸省,更多的來自江南的江蘇、浙江,數量達32人。行政主官的文化程度,科舉功名分別為貢生、監(jiān)生32人,舉人15人,進士17人,翰林1人。

    中國封建時代士大夫,遵照500里不為官的戒律。府衙主官騎馬坐轎鞍馬勞頓,不遠千里萬里來到偏僻落后蠻荒的安龍,他們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用他們的智慧和才華,開發(fā)和促進了盤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府署大堂兩副對聯(lián):我亦自耕讀來,敢負初心忘教養(yǎng)?爾平不堪兵燹后,愧無實政起蒼痍。(嘉慶中知府陳熙);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光緒中余文煥);可見他們的抱負心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各有不同做法。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注重教育。雍正五年知府黃世文修建試院于府署右,后任先后設立府學,建九峰書院、桅峰書院、珠泉書院、文峰書院,鼓勵民間義學、塾館,建立試院,開科考試,培養(yǎng)人文,輸出人才,使黔西南逐步融入文明社會。他們中不乏政績卓著者,最受郡人愛戴的當數知府張锳。

    張锳,字春潭,河北省南皮縣人,舉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興義知府。張锳蒞任之初,見府試院離城路遠,士子往來不便,房屋狹小簡陋年久失修,遂動議擇地另建。張锳與府屬各州縣主官商量勸捐,他首捐銀千兩,各州縣共捐銀三萬零八百兩,選良工巧匠動工修建,并請地方廉能官紳教授督建。二十二年試院竣工,新建房舍309間,為士子提供幾案和住宿設施。試院“規(guī)模宏闊,甲于天下”。

    張锳又籌銀一千五百兩增修與試院一墻之隔的珠泉書講,購置圖書供士子閱讀,延聘名師任書院主師。張锳政務余暇親到書院講學,評閱士子課卷。

    府城人至今還流傳著知府添油的軼事。張锳在任期間,每晚派差役肩挑油蔞手提燈籠,沿著府城大街小巷,見哪家燈光下有讀書聲,即唱諾:“府臺大人給相公添燈油啰”,黃亮亮的桐油倒進土子燈盞,如此延續(xù)了13年,張锳以廉潔善聽訟嚴治盜興書院而盛名。“張锳在興義府兩任知府13年,多善政最得民心。光緒三十年閣郡士民立遺愛祠以祀”。

    興義府城在清代中期,學風興盛,人文蔚起,“世代簪纓,科舉不絕”,民間稱為“曠古未有”。小小一介府城,考取功名:進士5人,舉人75人,副榜7人,拔貢36人,貢生147人。其中有父子同登科甲,同胞兄弟同年同登,三兄弟接連登科。李賢經雍正八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山西道監(jiān)察史;景其睿咸豐二年高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禮部待郎;景方昶光緒十年高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湖南辰州知府;楊朝龍乾隆三十年中武進士,官至長沙副將。

    府衙坐落在古文廟街,今大同路,前臨陂塘海子,背靠郡之主峰桅峰山,地理師說有萬馬歸巢之勢,山川鐘靈氣,代代起人文。有副對聯(lián)為證:“卜地得居中前憑玉案后倚桅峰獨據山靈鐘秀氣,文風蒸日上秋捷桂林春游杏苑都從棘院發(fā)先聲。”府衙歷朝歷代藏龍臥虎,人才濟濟,說府衙是人才庫不為過。行政主官平步升遷,功成名就是尋常事,為國家輸送大批管理人才。

    四

    府衙是座舞臺,幾百年來,演出不少勤政愛民大戲,也演出一出不協(xié)調的鬧劇。

    自清雍正改土歸流后,盤江各州縣人民,除受原土官的壓榨外,又多了流官官府的盤剝。府親轄地(安龍)土著布依族人民,不堪忍受盤剝壓迫,醞釀著反抗。嘉慶二年,知府曹廷奎縱容府役李華、胡萬年等七人,欺凌府城南鄉(xiāng)布依族農民,點燃了布依族農民反抗的導火索,爆發(fā)了幺塘洞灑王囊仙(女)、當丈韋朝元領導,震驚全國的布依族農民起義。是年正月初五,義軍開始圍攻府城,知府曹廷奎被義軍的氣勢嚇破膽,在府衙內觸楹自殺。</P><P>  道光二十年,知府仇效忠,“以修府署為辭,領藩庫銀壹仟肆佰兩有奇,而署實未修,屋皆傾沒。”仇效忠在清代74任興義府知府中,是幾個進士中一個,功名(文化)可謂高矣,而人品官品與文化不成正比。

    咸豐五年,原興義縣知縣胡霖澍代理興義府知府,胡“假軍需名,任意苛派,民間倉儲為之一空,盜賊蜂起,民生愈蹙”。七年,普安廳回民馬河圖、張凌祥揭竿起義,攻陷普安廳城,又攻陷新城(興仁),軍鋒直迫府城。

    胡霖澍遣迫府城回民張慶、丁榮等帶人往新城議和。張、丁知道使命難為,帶著回民200人往新城,張慶、丁榮等議和不成返回,胡霖澍閉門不許入城。胡霖澍疑恐府城內回民作內應,“挨戶搜殺,無良莠老幼俱不免。”城外200青壯回民登天榜山,目睹胡遣官兵屠殺家人慘狀誓報私仇,聯(lián)合新城及各路義軍猛攻府城。同治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府城被攻陷,“死尸填街盈巷,血流成渠,城中井塘尸身為之充塞。”胡霖澍由西門隨難民出逃,至普坪雷打石被亂軍所殺。

    咸同年間回民起義,府城被收復又被攻陷,拉鋸戰(zhàn)達11年之久。府城名勝古跡文化設施毀于兵火,“致使府城元氣大喪,民生凋散,土地荒涼久不復愈”。“觀回亂不能不痛恨胡霖澍之妄殺。”至今城東環(huán)城路旁,留有當年死難者遺骨合葬墓“萬人墳”。

    二十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狂潮席卷神州大地。府衙內的中共安龍縣委、縣人民政府,是兩派造反派組織奪權反復攻打爭奪的重災區(qū)。“武斗”從石塊梭標到實槍實彈不斷升級。在一場“武斗”中,安龍中學高中學生袁某被殺死在院內右廊房樓梯下。80年代中期,我調到縣委宣傳部上班時,院內房屋墻壁上還可看到峰窩狀彈洞痕跡。“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可見當年“武斗”的激烈程度。

    五

    我1986年5月從醫(yī)院調到縣委宣傳部,1997年12月調到縣文聯(lián)至今,我在這座古老的建筑里工作了18個工作年頭,并在院內一間斗室住了6年。

    在18年中,我從事的都是文化新聞宣傳和文學藝術,工作之便近距離接觸過歷任縣委、縣政府主官,耳濡目染他們的工作方式處事方法。親歷了安龍改革開放中苦干重大事件,目睹安龍從偏僻貧窮,逐步過渡成貴州西南通江達海的便捷通道,感受安龍各族人民從擺脫貧困逐步奔向小康的進程。

    回眸我工作過的辦公室和住過的居室,它見證我了的喜怒哀樂,見證我為國家為人民貢獻出才華青春,這一切都成為歷史。當我告別這座600年的建筑時,是不舍是留念,還是慶幸它完成輝煌的歷史使命。對我來說,了解這座建筑是膚淺的。府衙是歷史,府衙是滄桑,府衙是座寶庫,有著探之不盡的奧秘,等待有識之士來閱讀來發(fā)掘。老百姓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座府衙除舊迎新,又開始一個新的使命。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興義府衙話滄桑

黔西南日報 | 2012年03月02日 07:52:42 | 莫蒼知

興義府衙話滄桑

莫蒼知

    家人和朋友都說我戀舊情濃。我沒有否認。不知是先天就有,還是后天形成,我戀舊情結有點特別。用過的一件物件,讀過的一本書,甚至寫過字的一張紙,都舍不得丟掉。至于人情世故,相處長了產生的感情,總是割舍不了;受人滴水之恩,總想涌泉相報。兒時一句承諾,若干年后還在耿耿于懷,以至引出若干感情糾葛。

    某年仲秋,當我把辦公室的書籍文件家什打捆裝箱,準備搬出這座古老的建筑時,心里涌起無名的惆悵。是在追尋我棄醫(yī)從文從政的腳步,是懷念我在這里度過的日日夜夜和消逝的青春年華。我在這座古建筑里工作10多個春秋,那一幕幕,那一幢幅畫面,仿佛就在昨天,那流水的歲月似乎剛剛逝去。淡淡的惆悵,濃濃的眷戀,把我的思緒引向這座衙門那遙遠的昨日和今天。

    一

    這座有南方園林特色的建筑群,坐落在安龍老城中心大同路24號,原為中共安龍縣委、縣人民政府、縣人大、縣政協(xié)的機關大院?h直部辦委局若干辦事機構公務員幾百號人,每天車水馬龍進進出出,一派繁忙景象。這是一座經歷過中國歷史上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歷史時期的衙門。衙門據有文字記載已有600多年歷史。衙門原為明安隆千戶所署,清南籠廳署、南籠府、興義府署,民國安龍縣署。

    《南籠府志》(清乾隆二十八年李其昌纂)載:南籠府署,……舊為安隆所署?滴趿旮臑榘不\廳署仍之,雍正五年改為府遂為府署。八年知府黃世文,十一年知府王元烈節(jié)次增修,規(guī)模軒敞,門二重堂三進,儀門外左土地廟,右監(jiān)獄。門內兩廊為文科辦事之廳,內堂左側之書齋別堂曲折回廊,位置有致。

    《興義府志》(咸豐二年張锳纂)營建志載:興義知府署在府城文廟街。……道光二十一年知府張锳增拓重建,規(guī)模宏闊,……內堂之額則,純皇帝御賜改興義府名詩也。堂后為內宅,有樓三楹,由堂而左折為花廳,……花廳之后為內宅,花為平臺,平臺左右列屋皆書屋。……由左廊而左行,為倉神廟為倉廒。……由內堂折而右行,有古皂莢樹1株,……過皂莢樹而右行,高屋數間則幕賓所居也。

    《南籠續(xù)志》(民國10年宋紹錫纂)載:縣公署即為興義府署,……惟年久失修屋漸破敗。民國10年知事洪寅于堂后望海樓舊此建樓三楹,顏曰:張(之洞)香濤讀書樓。

    《安龍縣志》(1988年版)載:中共安龍縣委、縣人民政府,……舊為明安隆守御千戶所署,清南籠廳(府)署、興義府署。解放后先后拆除舊式房屋,1956年新建磚木結構辦公樓二棟,七十年代新建三樓一底磚混辦公樓一棟。

    二

    史志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府署原為千戶所署。1390-2003年歷時621年。從明洪武二十三年至清順治八年(1651年)間261年,府署無文字記載。

    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歷朝廷播遷安隆,將安隆作為陪都,改安隆所為安龍府,范應昶任知府,歷時七年。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清將卓布泰攻取安龍府,改為安籠所。

    康熙六年(1667年)設南籠廳,至雍正四年(1726年)59年間,歷任16任廳判。

    乾隆五年(1727年)改設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府城南鄉(xiāng)布依族王囊仙(女)、韋朝元起義反抗官府壓迫,八月起義軍被清軍剿平。嘉慶皇帝賜名南籠府為興義府。乾隆五年至宣統(tǒng)三年(1727-1911)184年間,首任知府黃世文至末任知府方荃,歷任知府74任。

    宣統(tǒng)三年(1911),武昌起義推翻清延統(tǒng)治。府城哥老會公口“復漢公”發(fā)動起義,知府方薟、總兵祁以德遁逃。興義府反正擁護貴州軍政府,1912年,貴州軍政府委任聶樹楷為興義府知府。1913年廢興義府改設南籠縣,聶樹楷任縣知事。1922年11月,改南籠縣為安龍縣,1911年至1949年38年間,從聶樹楷到最后一任縣長田應銑,歷任縣長(知事)16任。

    1949年12月,國民黨第十九兵團副司令王伯勛(安龍人),49軍軍長王景淵、89軍軍長張濤,黔西南綏靖司令譚本良聯(lián)名通電起義。12月25日,安龍縣政府宣布起義,接受和平解放。1950年1月20日,中共興仁專署黨政代表團安龍辦事處進駐安龍。3月25日,安龍縣人民政府成立,首任縣長杜良儉。1949年至2003年54年間,歷任縣長14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革命委員會主任3任。

    三

    一座府衙門,半部官文化,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清代至今,先后有124任行政主官在府衙任職。僅清一代的16任廳判、74位知府。籍貫涉及全國22個省,從西北的甘肅,到東南的福建、廣東、廣西,鄰近西南諸省,更多的來自江南的江蘇、浙江,數量達32人。行政主官的文化程度,科舉功名分別為貢生、監(jiān)生32人,舉人15人,進士17人,翰林1人。

    中國封建時代士大夫,遵照500里不為官的戒律。府衙主官騎馬坐轎鞍馬勞頓,不遠千里萬里來到偏僻落后蠻荒的安龍,他們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用他們的智慧和才華,開發(fā)和促進了盤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府署大堂兩副對聯(lián):我亦自耕讀來,敢負初心忘教養(yǎng)?爾平不堪兵燹后,愧無實政起蒼痍。(嘉慶中知府陳熙);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光緒中余文煥);可見他們的抱負心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各有不同做法。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注重教育。雍正五年知府黃世文修建試院于府署右,后任先后設立府學,建九峰書院、桅峰書院、珠泉書院、文峰書院,鼓勵民間義學、塾館,建立試院,開科考試,培養(yǎng)人文,輸出人才,使黔西南逐步融入文明社會。他們中不乏政績卓著者,最受郡人愛戴的當數知府張锳。

    張锳,字春潭,河北省南皮縣人,舉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興義知府。張锳蒞任之初,見府試院離城路遠,士子往來不便,房屋狹小簡陋年久失修,遂動議擇地另建。張锳與府屬各州縣主官商量勸捐,他首捐銀千兩,各州縣共捐銀三萬零八百兩,選良工巧匠動工修建,并請地方廉能官紳教授督建。二十二年試院竣工,新建房舍309間,為士子提供幾案和住宿設施。試院“規(guī)模宏闊,甲于天下”。

    張锳又籌銀一千五百兩增修與試院一墻之隔的珠泉書講,購置圖書供士子閱讀,延聘名師任書院主師。張锳政務余暇親到書院講學,評閱士子課卷。

    府城人至今還流傳著知府添油的軼事。張锳在任期間,每晚派差役肩挑油蔞手提燈籠,沿著府城大街小巷,見哪家燈光下有讀書聲,即唱諾:“府臺大人給相公添燈油啰”,黃亮亮的桐油倒進土子燈盞,如此延續(xù)了13年,張锳以廉潔善聽訟嚴治盜興書院而盛名。“張锳在興義府兩任知府13年,多善政最得民心。光緒三十年閣郡士民立遺愛祠以祀”。

    興義府城在清代中期,學風興盛,人文蔚起,“世代簪纓,科舉不絕”,民間稱為“曠古未有”。小小一介府城,考取功名:進士5人,舉人75人,副榜7人,拔貢36人,貢生147人。其中有父子同登科甲,同胞兄弟同年同登,三兄弟接連登科。李賢經雍正八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山西道監(jiān)察史;景其睿咸豐二年高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禮部待郎;景方昶光緒十年高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湖南辰州知府;楊朝龍乾隆三十年中武進士,官至長沙副將。

    府衙坐落在古文廟街,今大同路,前臨陂塘海子,背靠郡之主峰桅峰山,地理師說有萬馬歸巢之勢,山川鐘靈氣,代代起人文。有副對聯(lián)為證:“卜地得居中前憑玉案后倚桅峰獨據山靈鐘秀氣,文風蒸日上秋捷桂林春游杏苑都從棘院發(fā)先聲。”府衙歷朝歷代藏龍臥虎,人才濟濟,說府衙是人才庫不為過。行政主官平步升遷,功成名就是尋常事,為國家輸送大批管理人才。

    四

    府衙是座舞臺,幾百年來,演出不少勤政愛民大戲,也演出一出不協(xié)調的鬧劇。

    自清雍正改土歸流后,盤江各州縣人民,除受原土官的壓榨外,又多了流官官府的盤剝。府親轄地(安龍)土著布依族人民,不堪忍受盤剝壓迫,醞釀著反抗。嘉慶二年,知府曹廷奎縱容府役李華、胡萬年等七人,欺凌府城南鄉(xiāng)布依族農民,點燃了布依族農民反抗的導火索,爆發(fā)了幺塘洞灑王囊仙(女)、當丈韋朝元領導,震驚全國的布依族農民起義。是年正月初五,義軍開始圍攻府城,知府曹廷奎被義軍的氣勢嚇破膽,在府衙內觸楹自殺。</P><P>  道光二十年,知府仇效忠,“以修府署為辭,領藩庫銀壹仟肆佰兩有奇,而署實未修,屋皆傾沒。”仇效忠在清代74任興義府知府中,是幾個進士中一個,功名(文化)可謂高矣,而人品官品與文化不成正比。

    咸豐五年,原興義縣知縣胡霖澍代理興義府知府,胡“假軍需名,任意苛派,民間倉儲為之一空,盜賊蜂起,民生愈蹙”。七年,普安廳回民馬河圖、張凌祥揭竿起義,攻陷普安廳城,又攻陷新城(興仁),軍鋒直迫府城。

    胡霖澍遣迫府城回民張慶、丁榮等帶人往新城議和。張、丁知道使命難為,帶著回民200人往新城,張慶、丁榮等議和不成返回,胡霖澍閉門不許入城。胡霖澍疑恐府城內回民作內應,“挨戶搜殺,無良莠老幼俱不免。”城外200青壯回民登天榜山,目睹胡遣官兵屠殺家人慘狀誓報私仇,聯(lián)合新城及各路義軍猛攻府城。同治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府城被攻陷,“死尸填街盈巷,血流成渠,城中井塘尸身為之充塞。”胡霖澍由西門隨難民出逃,至普坪雷打石被亂軍所殺。

    咸同年間回民起義,府城被收復又被攻陷,拉鋸戰(zhàn)達11年之久。府城名勝古跡文化設施毀于兵火,“致使府城元氣大喪,民生凋散,土地荒涼久不復愈”。“觀回亂不能不痛恨胡霖澍之妄殺。”至今城東環(huán)城路旁,留有當年死難者遺骨合葬墓“萬人墳”。

    二十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狂潮席卷神州大地。府衙內的中共安龍縣委、縣人民政府,是兩派造反派組織奪權反復攻打爭奪的重災區(qū)。“武斗”從石塊梭標到實槍實彈不斷升級。在一場“武斗”中,安龍中學高中學生袁某被殺死在院內右廊房樓梯下。80年代中期,我調到縣委宣傳部上班時,院內房屋墻壁上還可看到峰窩狀彈洞痕跡。“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可見當年“武斗”的激烈程度。

    五

    我1986年5月從醫(yī)院調到縣委宣傳部,1997年12月調到縣文聯(lián)至今,我在這座古老的建筑里工作了18個工作年頭,并在院內一間斗室住了6年。

    在18年中,我從事的都是文化新聞宣傳和文學藝術,工作之便近距離接觸過歷任縣委、縣政府主官,耳濡目染他們的工作方式處事方法。親歷了安龍改革開放中苦干重大事件,目睹安龍從偏僻貧窮,逐步過渡成貴州西南通江達海的便捷通道,感受安龍各族人民從擺脫貧困逐步奔向小康的進程。

    回眸我工作過的辦公室和住過的居室,它見證我了的喜怒哀樂,見證我為國家為人民貢獻出才華青春,這一切都成為歷史。當我告別這座600年的建筑時,是不舍是留念,還是慶幸它完成輝煌的歷史使命。對我來說,了解這座建筑是膚淺的。府衙是歷史,府衙是滄桑,府衙是座寶庫,有著探之不盡的奧秘,等待有識之士來閱讀來發(fā)掘。老百姓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座府衙除舊迎新,又開始一個新的使命。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廉潔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亮點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報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點黔西南  2024-09-22